论文范文《如何促进西藏农牧区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考》改过降

作者:

关键词: 西藏;农牧;青少年;德智体美劳

发布时间:2022-03-15 16:44

内容摘要:

藏族地区属于我国教育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牧地区,目前整体的教育水平发展还较为滞缓,随着农牧地区群众对于教育的需求度逐年提升,如何促进整个西藏农牧区教育公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农牧区地广人稀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所致,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水平,政府部门往往实行的保障性的教育体系,即采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护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硬性的教育策略下缺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以藏族地区的教育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在西藏农牧地区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分析导致西藏农牧区德育教育普及不足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以身立教、启迪共鸣、教育扶贫等专门性措施,从而达到提升西藏农牧区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为构建西藏地区德育工作提供理论实践及有效支撑。

 



一、引言

西藏地区作为我国边陲省份,地势较为偏远,这就导致目前西藏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缓慢,文化和教育能力和我国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西藏农牧区由于牧区独特的产业特点,地广人稀导致教育渗透更难,在此局面之下提高当地教育的渗透点,减少由于经济宗教人文习惯等影响致使教育理念落后,当年青少年德育教育不足的情况。通过嵌入德育教育提高当地青少年德育水平,增强青少年综合素质能力极为必要。但是如何结合西藏农牧地区自身特点,有效提高日常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值得每一个藏区教育者深思。文章根据自身在藏区多年教育工作经验进行梳理,通过分析西藏农牧区的特点以及教育现状进行科学性的分析,提出探索性思考,以期为当地教育同仁进行良好德育教育提供一点的启发。

二、导致西藏农牧地区德育教育普及困难的原因

(一)独特的宗教文化,普及难度大

西藏地区是我国主要以藏族人民聚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区近400万的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由于民族特点大部分的民众都有信教的传统,“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西藏各地上千年的信奉藏传佛教的历史,使其影响无不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这就使得在西藏地区的教育中或多或少的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佛教文化和我国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实际上是有所相悖,,其宣扬的“有神论”、等级尊卑、求神拜佛、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科学、理性,以及平等、自由、竞争等观念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此,在我区的学生德育工作中如何摆脱藏传佛教的束缚和影响,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确立“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而达到最大化地减轻或削弱宗教对世俗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是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水平较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政府主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西部计划和免费师范生等政策的实施,一批批志愿者和教师投身于西藏地区教育事业,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牧地区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留在地区完全小学学习的孩子多数是家庭贫困,没有条件将孩子转学、家长不重视教育或是留守儿童,普遍具有学习能力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特点。加之家长这时又不在其身边,使得家庭教育因此严重不足。因此,农牧区教师一方面需要起到教师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扮演父母的角色,相比于沿海和中部地区的教师,需要在学生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也极大程度上增加了牧区教师的工作量与付出。而西藏农牧区地区生活居住环境不好、待遇低于城市地区、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使优秀人才外流,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选择离开,各种原因导致西藏农牧区教育人力资源缺乏。

大多数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老套,教学效率低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偏低。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牧区教师缺乏进修机会,牧区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每位教师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很难进行离岗学习。另一方面,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送教去牧区”等活动受地域偏远,教学内容时效性差等原因,牧区教师很难接受更加专业、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德育教育培养的理念,在目前西藏农牧区的教师思维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普及,比如任然以授课为主,课外活动极为缺乏。

这几年以来,西藏农牧地区学校当地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及教学设备,不过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过一堂实验课,很多教师普遍完全不会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使用网络数据平台,牧区有些老教师不会使用电脑多媒体,大量的教学辅助设备资源被白白浪费掉。

 

群众观念落后,政府宣传不到位

农牧地区有两种较为极端的现象,一种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家庭实现阶层飞跃的唯一途径。“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思想使家庭倾尽财力供养孩子学习。但是,还有一些农牧家庭并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往往带着读书无用论的心态,认为读那么多书出来还不是打工,纯粹是浪费钱,许多孩子在教育的黄金时期就被家里带出去打工,义务教育还没学完就辍学回家。农村家庭对职业教育带有有色眼镜,认为职业教育只是让孩子去虚度几年时光,最后还不是就出去打工增加家庭收入。

政府宣传在教育脱贫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只有政府宣传工作做到位,让人民了解政策能给群众带来的普惠,人民才会拥护政策的实施。西藏作为我国边陲省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使群众的交往闭塞,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封建思想一朝一夕难以改变,只有政府不断宣传才能慢慢改变思想,让群众了解教育脱贫是利国利民的事情。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身穷困的局面。

三、促进西藏农牧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措施建议

(一)提升民族认同感,坚守教育规律的科学性

农牧区德育教育实施困难很大原因是因为文化及宗教的影响。由于传统佛教文化和现代化社会发展相悖,很多农牧地区青少年受到祖辈父辈的宗教文化影响, 导致在德育学习的过程中有抵触情绪和矛盾情绪。在培育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及国家认同感之时,一定要让学生在年少期间就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介绍全国各族人民同根同源的概念,通过更加前沿的方式让青少年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比如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历史,让藏族农牧区的青少年有民族认同感,理解差异认同差异的正确三观。

西藏农牧地区的教师应该更加耐心,必须遵守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德育培育是一项间距持久的过程,有计划、有顺序,注重一以贯之,比如一些传统文化的融入,如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让牧区青少年能够感统身受的了解培育文化。例如,例如,在母亲节的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护鸡蛋”的活动。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带着一枚鸡蛋到校园中活动,直到活动结束,如果学生能让鸡蛋完好无损,这位学生就获得胜利。此项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母亲的辛苦。

 

(二)增强教师德育培育理念,丰富德育教育平台

藏区农牧地区学校要革新自我理念,从源头上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学校教育知识是其基础任务之一,更重要是结合藏区的特点完善德育教育工作,让藏区的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目标。比如藏区教师可以通过藏族地区传统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培育青少年德育水平。比如通过藏族人民喜爱的“射箭”、“马术”、“朵加”等体育活动,结合到日常的课外德育教育之中,不仅仅更加符合当地青少年的喜爱程度,也贴近了农牧区青少年的习惯,因材施教。教师还要结合当地的本土教育立体化环境、当地生活状态和思想品德的实际诉求来开展具有藏区特色的德育培训活动。例如,让学生走进农牧区,通过农牧劳动,将德育教育的立体化学习贯彻到底,从而塑其青少年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

(三)加大教育扶贫宣传力度,促进农牧群众了解教育的重要作用

1.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人民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了解政府政策的实施。但在少数藏族农牧地区,政府宣传应当是最重要的宣传途径。从现状来看,许多中老年人群体属于文盲群体,基本上不接触网络社交媒体,不会说普通话,对政府所实施的政策并不了解。所以,在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建议基层干部使用双语广播、面对面与群众交流等方式让村民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开展白语宣讲活动,通过唱歌、小品等方式讲述教育脱贫的故事,地道的白语方言,人民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2.采取包干制度

农村辍学情况普遍存在,因经济、自身厌学、家庭观念影响,许多适龄学生选择外出打工负担起家庭重任,这是对教育的不重视。学校、政府应当对此采取“专人包干负责”“一生一工作组”等方式,深入到各辍学学生家中,将其劝返校园,对其家长进行法制教育。

结语

西藏农牧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相对我国发达省份还存在很大差异,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地区德育教育的培养能力对于促进整个藏区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要结合西藏农牧区的特点,因材施教,科学规划,不仅仅要提高西藏农牧区学生智育水平,更加要强化西藏农牧区青少年的德育能力。